某某酒店有限公司欢迎您!

晚托服务到2000、免费棉花糖…这些服务都向小区

时间:2023-12-16 01:03

  晚托服务到2000、免费棉花糖…这些服务都向小区居民开放啦11月29日下午,习总书记到闵行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考察,了解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等情况。总书记始终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

  为更好地学习宣传贯彻习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推进主题教育走深走实,“今日闵行”推出《家门口的“大事”——对话居村书记》系列访谈,邀请居村书记就群众关心的家门口民生事、具体事“同题共答”,形成一套社区治理难题可复制、可推广的解决案例和具体方法,真正体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今年以来,闵行区将“100个居村党群服务站建设”作为区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全力推进,目前100个站点已全部建成并作为公共空间向群众开放。运营中实际成效如何?如何更好满足居民需求?未来还有哪些拓展空间?

  11月24日,颛桥镇银都苑第一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张学军、莘庄镇绿梅三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孙丽、马桥镇品雅苑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张挺、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唐有财及闵行区党建服务中心业务指导科科长沈楚卉,共同探讨社区公共空间建设经验。

  在社区党群服务站改造提升前,为居民寻找合适的公共空间,三位书记都经历了空间的挖潜并各具特色。

  颛桥镇银一小区是颛桥地区最早一批动迁安置型社区,年代久远、配套不全,居民人口多、结构复杂、需求多元。张学军介绍,以前的居委用房280平方米,现在通过对蔷薇工作室、医疗室、小修小补便民服务点的拓展及二楼阳台休闲、相亲场所和5个核酸检测亭功能服务的改造升级,目前达到了630平方米的服务空间。

  2016年开始入住的商品房社区马桥镇品雅苑,青年占比约65%,人口结构偏年轻,居民受教育水平较高,对生活品质及居住环境有较高追求,“借这次改造把小区里零散的碎片空间变成了公益空间,把闲置平层改成了阅读空间”,张挺介绍,越来越多居民愿意参与到社区活动和社区治理中。

  自称来自典型“老小旧”的孙丽表示,莘庄镇绿梅三村建于上世纪90年代,作为混合型住宅社区,社区老年群体占总人口三分之一,公建配套不足,设施普遍老化且居民区办公场所狭小,党群服务站改造提升把原本闲置的空间利用起来,打造出了幸福老年客厅、阳光童趣花园等,还在捉襟见肘的地方挖出了80平方米的“绿梅聚场”……

  “空间有了,如何让居民愿意进来并将它当成‘自家客厅’”?面对主持人的提问,三位书记各有招数。

  张学军认为,对居民服务,硬件固然重要,最主要的是做成老百姓想进的地方。他的小区成立了公益联盟,目的就是把“钥匙交给居民”,“他们需要什么,我们就给什么”,张学军说“年轻人说周末到图书馆,我这里365天开放,你拿杯咖啡来看看书,都可以”。居民区的微信公众号一宣传,现在居民几乎都知道了,有活动他们会去报名。当张书记说到“提供晚托服务到晚上8点且包括周六周日”时,现场沸腾了!

  “大家对居委的刻板印象是上情下达”,张挺称,舞台是居民的,要让居民参与,挖掘社区资源,“社区妈妈对绘本有研究,我们就招募并把这个公益项目做大,小区推出了“young动力”公益服务矩阵,成立了“超能战队”,队员来自企业高管、高校教师等各行各业。她说,青年人参与社区治理时有颗无处安放的公益之心,我们就给他们提供平台,活动不只是社会组织与居民互动,而是党组织、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要有共情能力,活动好居民会自发朋友圈转,这是对我们的高度肯定”。

  在先天不足的“老小旧”做试点,孙丽一开始很困惑,线上线下做了很多需求调研,一直在想怎么把“社区达人”开发出来,把上班的年轻的新面孔引进来。“引流,从青少年着手让上班族都能加入,美学木工教孩子做筷子、机器人,孩子和家长都来了,有人报名说老公可以讲光学实验……这些在社区扩散,都是美好合伙人。一批“达人”帮着“造血”,“棉花糖爷爷”开始是在儿童节给孩子们做棉花糖,后来发现他还有磨刀理发方面的技能,现在又有老党员组团为大家演出,说独乐不如众乐……

  在公共空间的使用上,产生了不同群体对资源的“争夺”。绿梅小区11月份做了场青少年的活动,老年人也不甘示弱,12月份又搞了场健康养生的活动,“这个活动把有健康理疗需求的人都吸引来了”,孙丽介绍,他们提供的是全龄段的活动,孩子们也有机会享受,比如请擅长美术的居民教他们画画……

  “有些阿姨说,年轻人活动多,有没有我们的?线上平台没有限制年龄,只是年轻人抢报名速度较快。”张挺说,对老年人来说,应该多元化参与活动,“没有说哪个活动特定什么年龄段的人参加,我们把年轻人的内容带给他们,他们反而觉得很时髦”。

  除了公共空间资源分配均衡问题,大家还提到了费用问题。“收费还是不收?比如开发硬笔书法课程,我们注重质量提升,会产生些费用,当然是社会组织来收的”,张挺认为,要可持续发展,不能单靠政府补贴,“我们也不断在思考,平台完全打开时,有人报名但到时不来,资源浪费;一些项目收费后反而有人来了,他们觉得在家门口享受到了优质服务,会更珍惜,不过市场化当然要在公益前提下”。

  不过,这个空间是否有遇到困难?“达人”们都愿意出来吗?访谈现场的观察员抛出了类似问题。

  “挖掘达人的过程并非都顺利”,张学军称也碰到困惑,大部分居民支持,也有个别不支持。以小修小补便民服务点为例,因占用部分绿化,部分居民不同意,他们就和居民多次沟通,又想办法铺了绿化,尽量满足各方需求;还有居民觉得改造核酸检测亭挡着他们的路了,居委就把效果图给居民看,理解后取得共识,后来非常受欢迎,“矛盾肯定有,只要是为老百姓着想为民办事,好好沟通,居民都会积极配合支持”。

  “沟通不顺畅有时是因为信息不对称”,他说,银一社区有4652户近2万人,每家都关注“美丽七彩银都”公众号,他们会第一时间了解社区动态,也会转发在社区楼栋群中。

  孙丽认为,把很多达人挖掘出来有难度,但也有方法:社区工作需要共情,达人们有爱好,需要舞台,要让他有荣誉感获得感,他才愿为大家服务;他们的另一身份是居民,要让他们觉得组织非常关心他们,“我们的核酸检测亭现在也利用起来了,成为志愿者服务站——绿三便民服务V站,“V”取“volunteer”首字母,即志愿者认领服务项目,也取“微”字的谐音,意为小小空间释放给社区服务的能量是无穷的。

  三种类型的小区对集中型社区公共区域做了富有成效的探索。现场点评专家、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唐有财提出了更具普遍意义的问题:银一和品雅苑可谓“明星社区”,有综合体,对其他不具备条件的小区是否有向社区延伸的小微空间的经验?

  三位书记对此一样有自己的实践:银一社区通过跟共建单位合作,不断满足居民需求。每个村有个小花园:一村儿童乐园,二村法治小花园,三村休闲广场,五村六角亭,六村篮球场……老年人觉得空间还是有限,他们在六、七村又建了两个六角亭,满足不同年龄段居民休闲玩乐的公共空间。对孙丽来说,室内空间有限,就拓展室外空间,他们做了个少年童趣花园,沿河而立,又将旁边花园改造了下,放了孩子喜欢的玩偶,特别受欢迎,“每个小区只要有一个角让大家晒晒太阳聊聊天就很好,我们现在每天早上各年龄段都在打太极、八段锦……”品雅苑则是把家门口的“百草园”种起来了,每栋楼前都有一平方米,大家可识百草认百草,室内有食育空间可烹饪茶饮。张挺说,社区成为年轻人的新坐标,不需要很大地方,关键是从居民需求出发、达成共识,她的观点:舞台是你们的,把空间交给老百姓。